昨天是一年一度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二手車作為一種已經損耗的商品,在目前廣州乃至全國的二手車市場發(fā)展依然存在著很多不規(guī)范因素的環(huán)境下,因買賣交易而產生的投訴、問題糾紛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
記者從廣州二手車市場收集到的四個最容易產生糾紛的問題,請專業(yè)的二手車行家許曉青(國家二手車注冊評估師)為讀者做解讀。對于現(xiàn)今依然缺乏第三方權威機構的二手車市場,消費者購車前如果能夠多了解一些實際案例以及學會一定的甄別工作,給自己打打"預防針",相信會比事后的投訴甚至訴諸法律更為有效。
關注點1
里程表的公里數(shù)被改動
案例回放:去年10月,買家張先生花了15萬元在某二手車行買了一輛2008年的日系車,當時該車咪表顯示行駛里程數(shù)為6萬多公里,試駕時也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問題,過戶后的兩個月把車送到維修點進行維修時,才得知里程表的公里數(shù)被改動,隨后便投訴到二手車行的管理處。
處理結果:車主與二手車商經過協(xié)商,最終二手車商以2000元作為賠償金終結事件的糾紛。
行家解讀:發(fā)生以上情況,主要視乎雙方買賣時怎樣溝通,目前沒有第三方權威機構去對車輛做出客觀評價,如果情況嚴重的話,消費者只能找消委會投訴。如果二手車商家賣車時能夠說明情況,交易后一般就不會發(fā)生導致賠償?shù)膯栴}了。因此,消費者在買二手車前,還是應該自問有沒有做足功課,了解清楚二手車商家的信譽。為避免發(fā)生以上情況,購買時最好找懂得技術狀況的行家一起看車,向使用過二手車的朋友請教,同時多逛逛二手市場,就像買新車一樣,要多做對比。事實上,一輛車的損耗程度和大概公里數(shù)(注意:是大概范圍),二手車行家在收購車時是能大致看得出來的,與里程表沒有太大的關系,那只是作為一個參考值。二手行家最關心的還是年份和車況,然后根據(jù)市場信息來估價。一般情況下,除非是車齡比較大且公里數(shù)特別長的車才會出現(xiàn)被調表的情況,而且目的是"遮瑕"多過于坑人。當然,也不排除個別車主為了賣個好價錢,自己先找技術人員調表,二手車行可能也看不出。
關注點2
過戶后車輛存在有年票、車船稅欠費
案例回放:去年8月,買家郭先生花了21萬元在某二手車行買了一輛2005年皇冠,正式過戶后,對車熟門熟路的他特地跑去地稅局查詢這輛皇冠前幾年的費用情況,竟發(fā)現(xiàn)這輛皇冠有3年的車船稅未交;另外,還有3年的年票也沒有交,合計起來,車船稅和年票的本金及滯納金高達6100元。
處理結果:郭先生憑借著購車時的二手車買賣合同找到二手車商進行談判,由于協(xié)議當中已經白紙黑字寫明:"2009年及以前的所有應繳費用,應由原車主去繳納",最終,由二手車商出面讓原車主補齊了之前所有漏買的稅票。
行家解讀:車輛車主變更,屬車管所管理;年票變更,屬市政園林局管理;車船稅變更,屬地稅局管理;如果是檔案遷出,還要把購置稅遷出,這又屬于購置稅辦管理;還有保險也要去相關保險公司變更。如果從一個完善的過戶手續(xù)來講,這些都屬于過戶必須變更的環(huán)節(jié),但由于目前管理單位不統(tǒng)一,如果以上稅費及年票尚未交齊,車輛一樣可以過戶,而這對消費者來說,已經成為一個陷阱。特別是現(xiàn)在絕大部分二手車商并沒有使用標準的《廣東省二手車買賣合同》,而是每家都有各自的合同形式,這就必須提醒選購二手車的消費者,在確定購買之前最好先查詢清楚該車輛之前所繳納的稅費情況,并在簽買賣合同時,一定要注明相關的責任制。
關注點3
買后才發(fā)現(xiàn)是事故車
案例回放:去年5月,買家林先生在一家二手車行看中了一輛2006年的日系車,該車外觀漆面完整,內飾干凈整潔,里程表顯示8萬多公里,同時也得知原車主平時用來做城市的代步工具,并無事故碰撞。在試駕后雙方也并無提出任何異議,最后以8萬元成交。但在經過三四個月后,他將車開到該二手車行管理處投訴,說該車是事故車,要求退車退款。
處理結果:該二手車市場管理處向記者透露,由于該車輛交易已經過去了三四個月,在無法判定車輛事故責任的情況下,二手車商戶拒絕退車退款。隨后買家林某也揚言要上訴至法院,但最終不了了之。
行家解讀:在目前沒有權威機構的評判下,如果一定要判定車輛事故責任的話,可通過在4S店查找維修記錄,同時雙方尋找懂技術維修的師傅進行對質。在二手車市場上,發(fā)生過重大事故的車肉眼可辨,根本不用拿來賣;事故嚴重些且又可以修復的車,一般會以修復來淡化損壞程度。要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