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車》 標志性的三幅橫格柵、車頭標志性的雙圓燈以及前發(fā)動機罩上的北京字樣LOGO,想必眾多70后的朋友們已經(jīng)猜到了,我們在說的正是如今已淡出大家視線,但仍在許多人回憶里不死的北京吉普212系列。
1960年代因軍需而生
提起北京吉普212系列,披著“軍綠色”的外衣的它擁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但其實它的誕生還是要追溯到上個世紀的60年代。當時中蘇關系已日益惡化,蘇聯(lián)方面也因此停止了“嘎斯69”軍用越野車的進口,而在建國直至60年代初期,武器裝備幾乎一直在向蘇軍看齊,此時急需一款能夠代替“嘎斯69”的自有車型來滿足戰(zhàn)備需求。
1961年1月,總參、國防科委、一機部將研制軍事指揮用輕型越野車的任務下達給了剛剛完成“東方紅”轎車試制任務的北京汽車制造廠。同年3月,北汽輕型越野車項目便正式上馬,設計原則是以“東方紅”轎車為基礎,在動力與傳動系統(tǒng)等與“東方紅”通用的同時,對車身、分動箱、前橋等重新設計。初步提出的210、210A、210B、210C、210D五種制造參數(shù)方案經(jīng)反復篩選,最終BJ210C型被采納。到6月,BJ210C樣車試制完成。
這款車身外觀設計借鑒了美國威利斯越野車,動力傳動部分和“東方紅”轎車通用,而方向機、變速器、分動器等部分使用了蘇聯(lián)嘎斯69設計的BJ210C到1963年4月,先后試制出了300多輛,而北京吉普212的最終定型和大批量生產(chǎn)還是在幾年后。
北汽試制完成的BJ210C經(jīng)過部隊試用得到了良好反饋,隨后,部分曾參與過抗美援朝的部隊高級將領在觀看并試乘了北京吉普210后提出了包括“車身較小導致運載性能較差,雙門設計在實戰(zhàn)中不利于后排人員逃生”等意見。1964年,時任我軍副總參謀長的張愛萍上將也給予了明確指示:以BJ210為基礎,設計一款車身尺寸稍大、四門雙排座、寬敞舒適的軍用指揮用車,且其性能指標不次于蘇聯(lián)的“嘎斯69”。
僅僅半年后,BJ211和BJ212兩款樣車就由北汽試制完成了。當時適逢全國人代會召開,會議期間,來京參會的各大軍區(qū)的司令員們對北京汽車BJ211和BJ212進行了綜合評定,最終大家一致認為BJ212各項性能更為突出。于是到1965年,BJ212系列越野車正式定型,共有BJ212和BJ212A兩種型號。隨后在1966年正式實現(xiàn)量產(chǎn)。
記憶中不死的北京吉普212
說起來,BJ212之所以堪稱經(jīng)典,和它參與見證了眾多歷史事件不無關系。1966年毛澤東在北京多次接見紅衛(wèi)兵時所用檢閱座駕即是來自北汽的BJ212型軍用越野車,而這些檢閱時刻也成為了當年北汽人最為難忘的日子。
上一篇:【行業(yè)新聞】軍隊公車訂購全面實現(xiàn)國產(chǎn)化 合資車退出
下一篇:【車市動態(tài)】韓媒:現(xiàn)代在五大市場季度銷量整體不佳